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企业强化变革管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明确了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通过规范两化融合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帮助企业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项目介绍 Project introduction
服务背景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企业强化变革管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明确了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通过规范两化融合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帮助企业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简称“两化融合”。

  中国的“两化融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信息技术作支撑,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什么是两化融合体系贯标: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规范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 2013年8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提出采用管理体系的方法全面提升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及推广列为行动之一。


· 2016年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组织实施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

德国提出了“工业4.0”,引领全球制造业潮流,是强大的机械工业制造基础也是嵌入式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技术和能力。而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国家采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方法全面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也就是企业贯彻落实GB/T 23020《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过程。


服务内容

业务价值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试行)》(工信部公告2014年第3号),继承了ISO9000等管理体系的方法,通过建立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所需的管理理念、原则和方法等,帮助和引导企业在两化融合的大环境下完善管理、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两化融合目标。

· 目前全国已有600余家企业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纳入重大项目、优秀供应商等的采信机制。


标准依据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试行)》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企业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目的




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四要素,通过明确管理职责、夯实基础保障、规范实施过程、加强评测与改进来建立两化融合管理机制,实现两化融合的过程管理和全局优化,目的是使企业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使企业获得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做两化融合将得到:

1、直接补贴

两化融合体系贯标的直接补贴10-60万;

2、招采依据

企业及政府采购招标的重要参考依据(国企、央企等大企业);

3、能力打造

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PDCA循环管理项目整个过程);

4、享受加分

体系通过后对数字化智能化工厂的加分

5、融资增信

企业融资增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四大银行贷款发放)

6、管理必备

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标准(参考ISO成为强制要求)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的作用和贯标工作的典型流程




1、贯标咨询的作用

(1)借助“外脑”开拓思路、借鉴经验;

(2)帮助企业解决“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的问题;

(3)帮助企业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4)咨询机构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一套适宜、充分、高效的管理体系;

(5)咨询机构为企业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内部咨询师”;

(6)咨询机构可以推动贯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2、贯标工作的典型流程和周期




两化融合适用于什么企业?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资深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规范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适用于所有企业,部分领域、不分行业、不分规模。

生产型企业如食品、化工、机械、电子、农业、家具、医药、饲料、钢厂等等;服务型企业如研发机构、检测机构、医院、电力、餐饮、咨询管理机构、物流运输、工贸公司、绿化公司、物业管理等等。


升级版两化融合-分级分类简单判断方法:


举例如下:

  1. 1、A初始级:ERP、财务管理软件、OA、企业微信(考勤、审批)、钉钉、HRM、视频监控安全管理系统、CAD/CAM、LIMS、TDM、能源管理系统、集团资源共享平台等软件;(有个软件管理了企业的相关业务活动——销售、采购、生产、研发、仓库、财务、设备等活动就可以)

  2. 2、AA单元级:MES、PLM、CAPP、CAE、SRM、CRM+ERP、SCM+ERP、CRM、SCM、电商平台、供应商平台、电子采购平台、售后服务平台、物流管理平台等软件。(软件管理了、采购、销售、生产、仓库全流程-软件管理了生产计划、生产排产、质量的管理、工序等)

  3. 3、AAA级流程:MES从生产制造设备直接采集数据+ERP(ERP、MES软件可以直接查看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例如:生产订单是否已经生产完、产品合格率)





申报两化融合需具备什么条件?如何申报?



(一)申报条件


申报企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已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2、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综合集成基本实现,互联网环境下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打造新型能力的成效显著。


3、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经验、路径、模式和方法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推广价值较高。


优先支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内同等条件的达标企业成为贯标示范企业。


(二)申报材料


申报企业围绕一个示范方向撰写申报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需求分析。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战略转型的迫切要求、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差距分析、打造新型能力的迫切需求等。


2、企业新型能力识别和打造的方法和路径。区别于竞争对手,企业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需构建的新型能力体系分析,在当前阶段急需打造和形成的重点新型能力,以及与新型能力建设对应的量化指标和提升目标等。企业识别和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主要过程、做法和经验。


3、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与成效。在新型能力识别与打造的不同阶段,战略、管理、流程、IT、技术、设备等各类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为企业解决的问题、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以及与企业的合作方式等。


4、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打造新型能力的主要成效。新型能力量化指标的现状水平、历史变化情况、未来提升方向等,企业通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打造新型能力所解决的发展问题、取得的主要成效等。


5、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主要作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打造新型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管理变革、流程优化、技术创新和数据开发利用等方面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作为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在评定结果采信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和进展,包括争取融资授信、成为供应商优选重要依据等。


(三)申报流程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分为贯标启动、现状调研及诊断、体系分析策划、文件编写及发布、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六个关键阶段。主要经历以下流程(图示):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申报流程


两化融合贯标是由工信部直接推动的项目,那么从外围到企业内部,企业在两化融合贯标工作中主要会与以下部门发生联系,包括贯标咨询机构、评定机构、工信部、地方经信委等。咨询机构提供专业的贯标咨询服务,评定机构对贯标成果进行符合性评定,并报工信部材料复核直至最终发证,整个过程需关注地方经信委相关政策走向。


(四)申报资料


1、纸质申报材料及电子版,无需网上填报.

2、申报时间,常年申报,集中受理.通常3月中旬企业向区工信局上报申请材料.

3、申报材料包括:

① 《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申请书

②《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申报汇总表》

③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④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⑤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出具的有效《信用基准评价报告》

⑥软硬件设备与信息化技术服务等投入的明细清单和发票复印件(发票复印件按明细清单顺序附后)

⑦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相关推荐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联系我们

电话:400-656-5059

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山河路恒大御澜国际154号楼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国泰新点软件研发办公楼331室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赣锋科技大厦B座810

邮箱:zhongzhijie@top-pdca.com

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2018 中质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鲁ICP备2021027106号]